新華社北京6月6日電 題:忙種又忙收 麥黃梅子熟
新華社記者胡夢雪、張曉潔、蔡馨逸
“時雨及芒種,四野皆插秧”,梅雨炎風,稻綠麥黃。在夏日的郁郁盛景中,6月6日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9個節(jié)氣——芒種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:“五月節(jié),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。”民諺云:“芒種芒種,忙收忙種。”作為我國重要的農耕節(jié)令,芒種諧音“忙種”,伴隨“三夏”大忙高潮到來,人們在耕作與收獲的變奏中書寫美好年光——
關中平原,麥浪翻滾。在西安市長安區(qū)子午街道曹村40余畝麥田上,兩臺收割機正在作業(yè)。“麥熟一晌,貴在爭搶,眼下正是搶收關鍵期,合作社組織了五六十臺收割機對托管的3萬畝麥田進行收割。”西安市長安區(qū)長豐農機專業(yè)合作社理事長薛強說。
西安市長安區(qū)陸續(xù)成熟的麥田(5月30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邵瑞 攝
南粵大地,蟬鳴荔紅。廣州市增城區(qū)荔湖街太平村,果農們一邊忙著晚熟品種的除蟲壯果,一邊緊盯眼下荔枝采摘分銷旺市。“今年的‘妃子笑’個大汁多、清甜帶香,預計產量達10萬斤。”廣州增城東林果業(yè)園負責人劉鏡超電話不停,忙出的“甜蜜”吸引了一眾游客前來采摘訂購。
相隔不遠的絲苗米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產業(yè)園內,較早播種的一批水稻已抽穗揚花,一架架無人機正在進行撒藥除蟲作業(yè),為后續(xù)灌漿豐產做足準備。
廣州市增城區(qū)荔湖街太平村內,果農在采摘荔枝。新華社記者胡夢雪 攝
芒種也有悠久的民俗傳統(tǒng),人們在古典中汲取歷史養(yǎng)分、在傳承中感受生活韻致——
“‘澤草所生,種之芒種’,這是‘芒種’一詞現(xiàn)存最早的文字記載。”在被譽為“石質中華文化原典”的《開成石經(jīng)》前,西安碑林博物館特級講解員白雪松指著石碑上《周禮·地官》的文字解釋道,“意思是在澤草叢生的地方可以種莊稼。而古代也有‘芒種三候’的說法,即芒種之日螳螂生,后五日鵙始鳴,后五日反舌無聲。古人非常有智慧且善于總結,他們用節(jié)氣和物候現(xiàn)象指導農事活動。”
辛勤勞作之余,古人還應時應景地形成了煮梅、掛艾、送花神等習俗。
走進西溪國家濕地公園,一座花神廟坐落于杭州西溪十里芳菲度假村落。近年來,每逢芒種,這里便會舉行餞花神儀式,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。供花、供果、送香、掛彩繩,人們借此表達祝福、祈愿美好。“活動中文化氣息無處不在,例如黃酒煮青梅、荔枝香篆環(huán)節(jié)出自《江南送春》中的‘酒和香篆送花神’,而宋式點茶環(huán)節(jié)則取意于《渟溪老屋遺稿》中的‘且烹新茗餞花神’。”村落相關負責人李燕玲介紹,希望通過餞花神儀式的回歸與創(chuàng)新,讓更多人了解、走近這一傳統(tǒng)文化。
杭州西溪十里芳菲度假村落餞花神儀式舉辦地。李燕玲 攝
“連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覺夏深。”仲夏開啟,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日子即將到來,人們在忙碌之余也不忘安頓身心、調理養(yǎng)生——
嶺南有“芒種節(jié),食唔切”的俗語,指新鮮上市的瓜果蔬菜豐足,人們食用不及。街市上,當季的楊梅、荔枝、三華李惹人青睞,絲瓜豆豉排骨湯、烏梅冰糖水等湯飲成為消暑佳選。“絲瓜有理氣生津的作用,豆豉可固護脾胃、清熱除煩祛濕,特別適合芒種時的濕熱氣候。”廣東省中醫(yī)院中醫(yī)經(jīng)典科醫(yī)生孫良生表示,天氣炎熱,要注意清淡飲食,避免貪涼飲冷,可以適當親近自然、增加戶外運動,“起居有常、食飲有節(jié),這是一個大的原則”。
種植戶在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(qū)板橋鎮(zhèn)蔥坑村白楊梅基地打包剛采摘下來的楊梅。新華社記者徐昱 攝
“水國芒種后,梅天風雨涼。”梅子黃熟之際,長江中下游地區(qū)持續(xù)陰雨,先后進入梅雨季節(jié)。“梅雨季節(jié)降水過程頻繁,人體感覺悶熱。此時衣物、食物容易霉變,要注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。”浙江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雷媛提醒,“暴雨、大暴雨過程集中,水庫、河流水位高,要注意防范洪澇、城市內澇等災害和滑坡、泥石流、山洪等地質災害,還要注意農田的漬澇。”
仲夏伊始,讓我們珍惜當下,啟于辛勤,結于豐盈。